表面
|
現象
|
導致原因
|
預防措施
|
流掛
垂流
流痕
|
在被涂面上貨線角的凹槽處,涂料產生流淌,形成漆膜厚薄不均,嚴重者如掛幕下垂,輕者如串珠淚痕。
|
1、稀釋劑蒸發的慢;
2、涂膜過厚,如重槍噴涂處;
3、噴涂距離過近,噴涂角度不當;
4、噴涂粘度過低;
5、空氣不流通,周圍空氣中溶劑含量過高;
6、溫度過低。
|
1、選配適當稀釋劑;
2、涂膜切勿過厚,走槍均勻;
3、提高噴涂操作的熟練程度,控制噴涂距離為合適噴涂大件25-30厘米。噴涂小件15-20厘米,并與物面平行移動;
4、嚴格控制涂料的施工粘度,一般為18-26秒;
5、適當換氣,保持氣溫在10℃以上。
|
粗粒
|
在干燥漆膜上產生起物,呈顆粒狀分布在整個或局部表面上,通常大的稱為疙瘩,曉得稱為“痱子”,有的呈極細微的(針尖狀的)顆粒分布,且影響光澤。
|
1、周圍空氣不清潔,涂裝室內有灰塵;
2、涂料未很好過濾;
3、被涂物面不潔。
|
1、保持噴房內空氣干凈,不含灰塵;
2、涂料配好后,噴涂前,必須過濾后才能噴涂;
3、清理被涂物表面雜物,灰塵至干凈。
|
咬起
|
涂面漆時出現下涂層被咬脫離,多呈皺紋脹起現象。
|
1、涂層未干透就涂下一道漆;
2、面漆的溶劑能容底漆;
3、涂的過厚。
|
1、底涂層干透,再涂面漆;
2、面漆采用溶解力弱的溶劑。
|
白化
發白
變白
|
漆膜變成白霧狀,嚴重的失光,磨上出現微孔和絲紋,但有時在干燥過程中會恢復為本來面貌。
|
1、空氣中濕度大,超過溶劑被水稀釋的比率,或者在干燥過程中由于溶劑揮發涂膜表面溫度下降,使表面空氣溫度降至“露點”一下,此時空氣中的水分凝結滲入,產生乳化表面變成半透明白膜,待水分最后蒸發,空隙就被空氣取代稱為一層有孔無光的涂層;
2、稀釋劑揮發速度太快;
3、被涂物表面溫度太低;
4、涂料或稀釋劑中含水;
5、在施工時由于凈化壓縮空氣用的油水分離器失效,水分進入漆中造成空白。
|
1、涂裝場地環境溫度最好在15-25℃,相對濕度不應大于70%;
2、使用的稀釋劑和壓縮空氣應檢查是否純凈,有無水分。
|
起泡
|
漆膜的一部分從底板或底涂層上浮起,且其內部充滿著液體或氣體,其大小由顆粒大浮塊浮起。
|
1、被涂面有油、汗、指紋、鹽堿、打磨灰等親水物質;
2、涂層固化干燥得不充分;
3、干漆膜在高溫下長期放置。
|
1、被涂面應清潔;
2、漆膜應干透;
3、避免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放置。
|
干燥不良
|
涂裝后按產品技術條件規定的干燥規范,漆膜不固化。漆膜發濕,硬度低或表干里不干。
|
1、在底材上殘存有蠟、硅油、油、水等。
2、噴涂用的壓縮空氣中含有油;
3、稀釋劑選用不適當;
4、干燥場所換氣不良,濕度高、溫度低。
|
1、把被涂物表面處理干凈,除掉噴涂用壓縮空氣中的油和水分;
2、使用指定的稀釋劑;
3、加強干燥場所或烘干室內的換氣。
|
剝落
|
由于漆膜層間附著,結合不良,或喪失了附著力漆膜的局部和全部剝落的現象。根據剝落程度可分:直徑約5毫米以下很薄的小片局部脫落為鱗片剝落,呈直徑在5毫米以上比較大片的局部剝落稱為皮殼剝落,比皮殼剝落更大的脫落(或撕下)稱脫皮剝落,上涂層與底涂層之間脫落為層間剝落。
|
1、漆前表面處理不佳,被涂面上有蠟、硅油、誰等殘存物質;
2、表面處理后至涂裝的間歇時間過長;
3、底材太光滑;
4、涂層不適當,涂料本身有層間附著力不良的弊病。
|
1、被涂面應處理清潔;
2、用紗布或砂紙打磨底材,以提高涂層的附著力;
3、通過實驗選擇配套性良好的涂料品種,或在施工工藝中選用“濕碰濕”工藝。
|